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



























2015.06.15 (一)
「人們追求智慧的同時,忘了愛的需求。」

看完這本書,心理有股難以言喻的傷感,對於主角高登。
這些實驗、這些一切對於查理‧高登來說算什麼?

「怎樣才能讓尼瑪明白,我並不是他一手造成。就某方面而言,
他與他站在弱智人士身旁嘲笑得人並無不同,因為都不明白像我這一類的人,
也都有正常的情緒反應和情感。我在前來這裡接受實驗和治療以前,
也是一個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

這是在文中高登一直重覆提起,他是有感情且活生生的人,非冷冰冰無知覺的物體。
(那阿爾吉儂呢?難道因為是老鼠就否定它有情感?做完實驗失敗後丟盡焚化爐毀屍滅激?)
而整個實驗及周遭的人完全忽略了這點,雖用科學方式提升高登智能,
卻忘了他心理及情感方面是否產生不適應或錯亂等不良影響。

我喜歡這本書用日記方式誠呈現,而文章內容及用字遣詞,
會隨著主角智能的改變而有所變化。

書中角色都是自私的,沒有人真正給與過尊重給高登。
尼瑪教授和史特勞博利用了單純想變聰明高登的心,
做個活體實驗報告,美其名是為了其他低智能的人,實質上是以此來成就他要的名聲罷了。
麵包店裡所謂的「朋友」,以捉弄嘲笑高登為樂,覺得他好玩好笑、又能娛樂他們大家,
低智能的高登不懂這些「朋友」真實心態,只為了討好他們來喜歡自己。
老師愛麗絲也是因心懷愧疚,當初也是它曾鼓勵高登嘗試實驗,變得更聰明。
更別提加人對主角影響甚深,尤其為高登的母親。
它的母親並非打從心理真心的為他兒子,她在乎的是別人的眼光,
所做的一切是為了要向他人證明,他是可以治好可以「正常」的,
她也能生出「正常」的小孩子。
當她懷上第二胎諾瑪時,諾瑪證明她能生出「正常」小孩,
而後她對高登態度大轉變,嫌棄、厭惡至歇斯底里,
甚至不問原由的出手打高登,只因高登想抱抱妹妹。
高登的爸爸可有可無,除了出聲嚇阻妻子態度外,並無多實際作為來,
只送走高登至何曼叔叔那。
作者對於人性描述刻劃,真的很深刻!

從低IQ到高IQ過程中,高登時不時都會受小時候與家人、母親互動的景象,
一個人童年對它成長過程影響何其深刻,直至埋藏在潛意識之中。
這無關科學能改變多少智能,心理情緒所受的影響及陰影並不會因此消失。
書中那小高登,總是會在高IQ的高登生活中,不斷的跳出來,無時無刻困擾著它。

我不認為高登是其他人說述目中無人、狂妄自大,並非仗著高智慧炫耀自我才學。
在做手術前,他以為的「聰明」和術後的認知有所落差。
他那時以為他覺得「聰明」的人,是和術後高智能的「聰明」程度一樣,
疏不知,他們也只是個平凡人而已。

如尼瑪教授,不甘心被高登知識比下,臉面無光沒面子,標準的「見曉登生氣」,
對著高登辱罵發火,說他自以為是不懂感激。
另在酒會上,在尼瑪高談闊論下,高登提出不同見解,
並說明此相關議題已出現在印度文的期刊上,被尼瑪以現下不適合討論帶過,
而史特勞博士回說「查理,並不是每個人都像你有語言天賦。」
「這還沒被翻譯為英文‧‧‧‧‧‧‧」
「那他怎麼可以駁斥哈傑碼提攻擊他的方法?‧‧‧‧‧‧‧」
高登心想,很難接受他們對自己的研究領域竟如此忽略的事實。

這倒讓我覺得是個自我找台階下的理由和藉口,不承認自己疏忽和不足,
轉嫁到說不懂此語言及高登是天才的身上。
前文中也寫到高登在閱讀期間遇上觀念思想上的問題時,請教相關知識的教授,
各個聽到它提出的問題都趕緊藉機遁逃,以免露出自己的淺見和狹識。
難怪高登會反問菲說:「妳會不會嘲笑那些假道學和似懂非懂的人?」

書中沒有人理解高登在情緒轉折上,承受了多少痛楚及自我掙扎。
感情感知的理解跟不上智力提牲的速度,又要面對自小童年陰影的干擾,
無法統整衍生出來的情緒壓力。
之後高登找到母親見著妹妹,我想是和心理的糾解和解,確定一些感覺。
鼓起勇氣前往找他們。當妹妹希望他留下時,他說了
「這曾是夢的景象,現在歷歷在眼前,但又能如何?總不能告訴他們實情,
即使假裝還會不會這樣?所以現在我有什麼理由待下來?相信這層面具立刻被拆穿。」

這是段很痛心的一段話,如果今日來的高登不是天才,是低智能的高登,
妹妹還會因為他的到來而高興?而留他下來嗎?


「智慧確實是人類最大的天賦。但是,人們往往在追求智慧時,忘了愛的需求。
這是我最近發現的。我現在就告訴你們一個假設:單有智慧,沒有感情方面的施與受能力,
是會導致心理和精神的崩潰,很可能會讓人發瘋、失常。而一個人如果太過於自我,
完全忽略人際關係只會走上暴力和痛苦之途。」


看完書後除了覺得諷刺,也莫莫有股哀傷。
這真的是值得一看再看好書,有很多東西可以探討的。


0 意見: